由中國主導的亞投行吸引了46個國家加入,板塊橫跨了歐亞非及大洋洲、南美洲,台灣也在申請截止日的最後一天,遞出了申請意向書,但卻引起反彈。亞投行在世界經濟扮演的角色是什麼?台灣該不該加入?都是現在大家關心的議題。
因為不滿政府草率加入,中國主導的「亞投行」,總統府前爆發衝突,所謂「亞投行」全名是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」,由加入的國家注入資金,貸款給新興國家從事基礎建設,像「亞投行」這樣,提供世界發展中國家貸款的金融組織,已經有世界銀行跟亞洲開發銀行,但台灣在1971年,退出聯合國之後,也退出了世界銀行。
本來是以中華民國之名,成為亞洲開發銀行創始會員國,在中國加入後,被片面更名為「中國台北」,現在若加入由中國主導的「亞投行」,國家身分被矮化的問題,恐怕將難以避免。
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黃齊元:「台灣有兩個選擇,第一個是忍辱負重加入,不滿意但還是加入,另外一個是負氣出走,亞洲開發銀行的經驗,彭淮南總裁每年參加時,都提出抗議,台灣還是可以很有尊嚴,表達我們立場,但是參加比其他更重要。」
台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張國城:「加入地位上不能被矮化,地位如果被矮化,在裡面權益肯定會受影響,不是這麼簡單的貿易協定,而是全民都必須掏腰包,在這個情況之下,更需要經過周密的政策討論,畢竟台灣也沒有多富有。」
其實早在2013年的時候,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就已經提出創設亞投行的想法,同年,習近平也提出了「一帶一路」,包括絲綢之路經濟帶及海上絲綢之路,中國想的就是,亞投行可以提供沿線國家基礎建設資金,在幫助新興國家發展的同時,也能消耗自己國內過剩的產能。
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黃齊元:「他就是可以承包很多工程,比如鐵路,任何基礎設施工程也可以賣產品,事實上是讓他資金運用更靈活,這並不是傳統只是拿錢到海外去,而是運用別人的錢,但他自己來當領導者。」
不過也有學者認為,「亞投行」可以帶來的經濟效益,可能不如想像的大。
台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張國城:「以現在國際間貸款利率來講,投資報酬率,1年大概不至於大於10%,換句話說,台灣能從這裡面的獲利,不見得像大家想像的是這麼多。」
亞投行是一個世界的金融組織,台灣是一個小國,不能沒有世界舞台,但每次面對經濟問題,政府總是說不清楚,講不明白,而被迫成為政治議題,也成了經濟成長的絆腳石,最後受到傷害的還是台灣民眾。(民視新聞綜合報導)
http://news.ftv.com.tw/NewsContent.aspx…